#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
# 绪论
#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
1、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:
-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,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
-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
-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,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
- 阶级基础:工人阶级
-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、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
2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:
- 最直接、最重大影响的是:德国古典哲学、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,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
- 德国古典哲学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
- 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,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
-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,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,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,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
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:
- 1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相分离
- 2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
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,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
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、傅立叶、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
细胞学说、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
3、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不断发展
- 具有自我批评意识,能根据时代的变化、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,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
- 1845年马克思的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》和马克思、恩格斯1845-1846合写的《德意志意识形态》,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
- 1847年马克思的《哲学的贫困》和1848年马克思、恩格斯合写的《共产党宣言》,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
- 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
#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
1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
1、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、恩格斯创立的,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
2、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、恩格斯的理论,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,特别是列宁、毛泽东、邓小平、江泽民、胡锦涛、习近平等人的理论
3、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,必须是在基本观点、基本立场、基本方法、价值取向等方面
4、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、互不联系的,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(马克思主义哲学、政治经济学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)
以反对资本主义、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
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
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:
-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
- 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
-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核心地位
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,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,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,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,三者之间互相渗透、互相补充,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
2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
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。
革命性:
- 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
- 马克思主义反对把旧事物、旧制度看成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
- 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,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
- 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、愿望和要求
- 以彻底推翻一切剥削制度、消灭社会不平等的现象、争取工人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己任
科学性:
不带任何偏见,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
认识世界,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,能动地改造世界
深刻性,在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
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,实际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,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
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,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,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,为实践活动,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
3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
与时俱进
4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
推翻资本主义、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
- 远大理想:实现共产主义
- 近期理想: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、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
#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
#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
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
1、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
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
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
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
世界观:对包括自然、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
哲学是系统化、理论化的世界观
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。
两个方面:
-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,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,
- 认为物质是本原的,第一性的,意识是派生的、第二性的哲学,属于唯物主义
- 认为意识是本原的,第一性的,物质是派生的、第二性的哲学,属于唯心主义
-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,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,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。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
- 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,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,属于可知论
-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,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,属于不可知论
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,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,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:
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,是历史唯物主义
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,是历史唯心主义
辩证法认为: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、运动发展的,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
形而上学则认为: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、静止不变的,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
世界的本质问题,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
-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,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,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
- 否认世界的同一性,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、各自独立的本原,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
二元论往往倒向唯心主义
一元论有两种: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,它们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,对万事万物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的问题,又有不同的回答
← 马克思主义哲学